于大宝(1904年10月31日-1983年2月28日),字少文,是中国著名的民国时期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为湖南省长沙市人。他与他的外甥女于大宝同名。
1925年,于大宝考入南昌黄埔军校学习,后转入上海震旦大学经济系学习。在上海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毕业后任教于天津红十字女中,并开始对当时的政治动态进行积极参与和思考。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大宝曾先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政务会议、中央训练团教育组、交通部副部长等职位工作。他与胡适共同创办"中国时报"。1945年8月15日,他出任交通部部长,并宣布改组部长以下各职和机构。同年12月2日,于大宝出任国民政府委员,并被推选为国民政府参政议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于大宝因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被中共中央下令逮捕。他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接受审判,并因此入狱。1949年7月18日,他被释放回家,并在家中病倒。
1950年11月,于大宝再度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当时是国民政府发起的"四一二事件",但此次也未能如愿以偿。此后于大宝就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他先后在台湾和香港等地活动,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1971年,他获得了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他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于大宝也开始撰写他的回忆录,并在当时的台湾和香港等地出版了他的许多著作。此后他便专心从事历史研究和创作,直到他去世。
1983年2月28日,于大宝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院因病逝于美国。享壽78岁。
198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胡耀邦题写了为他捐赠的书籍"于大宝回忆录(上)"的序言:"政治上的失败并不等同于生命的失败"。于大宝之所以能在最后时刻受到来自当权者的认可,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公正评价,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1985年3月14日,由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胡耀邦题写的序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于大宝回忆录(上)。此后直到2009年,他的回忆录被重新收入"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丛书——《中国近代史大事记》中。
201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民政部等三部门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主题活动是为纪念于大宝逝世30周年而举行的。在当时的台湾和香港以及其他地区,也都开展了相应主题的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主要以"回忆于大宝,再想中国现代史"这一口号为题目。
2019年,由当时的台湾中央研究院主办并由台湾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协助举办的历史文献展在台北首次上演。在此展出的最主要材料之一就是于大宝之手笔,也是他回忆录中的最重要部分。该展览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好评。此后它便迅速成为全岛范围内的大型活动。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也为于大宝的历史研究进一步深入而开启了一道新的窗口。
2020年,中国大陆各主要媒体机构纷纷开展"中国现代史回忆与再思考"等相关主题报道和评论活动。这其中一部分内容是为了纪念于大宝逝世40周年。但是当年的媒体在介绍他时也并未能够过度强调他的历史重要性。直到2022年,中央研究院主办的历史展览才将他的作品进行更为全面的展示。此次展览活动主要以"再想中国现代史"这一主题进行开展。在此期间,我国主流媒体开始对其在当时的政治中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更多关注。
2023年2月14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首次公布了由于大宝亲手撰写的《中国现代史回忆录(上)》全文。此后在短时间内便广泛传播,并引起人们对他所涉及的事件进行重新思考的广泛讨论。